叶子戏,又被称为“斗叶子”或“叶子格”,是一种流行于古代的纸牌游戏,类似于今天的扑克牌。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,这种游戏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扑克形式之一。它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,深受人们喜爱,尤其是在文人和士族阶层中。关于叶子戏的历史和演变,有很多经典文献记载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鹗在《同昌公主传》中的描述:
“韦氏诸宗爱好叶子戏,夜间,公主常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,令僧祁捧至堂中,室内光亮如昼。”
可以看出,叶子戏在公主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,特别是在夜晚,公主通过使用夜明珠进行照明,显现出游戏在宫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
展开剩余88%大约在13世纪,叶子戏被引入欧洲,经过几百年的演化,逐渐融入了各国不同类型的纸牌游戏,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扑克游戏。
叶子戏起源于唐代后期,最早由贺州的李邰所撰写,名为“叶子格”。在《世物纪源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
“唐朝李邰担任贺州刺史时,和妓女叶茂莲一起在江中漫游,便创作了骰子游戏,并称之为‘叶子戏’。”
在宋代,欧阳修在《归田录·卷二》中也提到过叶子戏:
“叶子格自唐中期开始流行,士人宴聚时常常玩此游戏,五代、国初亦有传承,后来逐渐衰退,不再流行。”
同样,宋代王辟之也曾在《渑水燕谈录·杂录》中提到:
“唐太宗曾问一行禅师有关世数的事务,禅师便呈上‘叶子格’。‘叶子’即指二十世的李氏。当时,士大夫聚会时都以此为乐。”
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,叶子戏自唐代开始便在士族阶层中广泛传播,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无论是工作之余,还是茶余饭后,人们都喜欢聚在一起进行游戏,放松身心。
叶子戏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变性和简单易懂的规则,它既可以是轻松的娱乐,也可以成为智力竞赛或赌博游戏,适合各类人群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娱乐。因此,叶子戏自诞生以来,始终充满活力,影响广泛。
在宋代,叶子戏更是得到了朝廷的青睐。宋太祖赵匡胤对叶子戏情有独钟,且技艺非凡。宫廷中的人常常围绕这一游戏聚集,赵匡胤也常在皇宫中与大臣们一起玩,甚至为此创作了“叶子戏”的夜景图,供宫中女眷消遣。
《农田馀话》一书中描述道:
“如今的叶子戏和夜景图,相传起源于宋太祖,他命令后宫的妃嫔们在夜晚学习这项游戏。”
同时,宋代文人吴处厚在《青箱杂记》中也提到,文人杨大年非常喜欢玩叶子戏。有一次,他和几位朋友玩得兴高采烈,直到一位客人来到,他们才停下来。
叶子戏的流传并不仅限于中原地区,它还传播到北方,深受辽朝宫廷中妃嫔和宫女的喜爱。根据《辽史》的记载,辽穆宗对叶子戏也有着极大的热情,他不仅在宫廷内与后宫人员玩,还与文武百官共同参与。
“脱却鸾铧换风鞋,深宫女伴笑相偕。闲铺叶格花间戏,输去同心七宝钗。”
这首诗描写了辽代宫廷内叶子戏的风光,展现了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广泛影响。
叶子戏在唐朝末期风靡一时,尤其在宴席和聚会中成为人们娱乐的常见方式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直到五代、十国和北宋初期,叶子戏依然活跃,但后来逐渐开始淡出历史的舞台。
欧阳修在《归田录·卷二》中回顾道:
“大年曾取叶子格的名称为红鹤、皂鹤等,并将这些名目衍生出新的玩法。”
唐代的叶子戏逐步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游戏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“马吊戏”。马吊戏可以看作是叶子戏的一个变种,和叶子戏有许多相似之处。明代时,叶子戏和马吊戏并行盛行,成为宫廷和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。
在明代,叶子戏的玩法和结构得到了突破和创新。明朝的书籍如潘之恒的《叶子谱》和冯梦龙的《马吊牌经》进一步推动了这类纸牌游戏的流行。
进入清朝后,纸牌游戏的种类更为繁多,包括了叶子戏、马吊戏、游湖戏、麻雀戏等多种形式。清宫内,皇后、宫女和太监等都热衷于纸牌游戏。清朝的纸牌制作精美、图案丰富,成为了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清朝的《啸亭杂录》记载了雍正年间,状元王云锦与友人在除夕夜玩叶子戏时的趣事。由于玩得太入迷,他竟把一张牌弄丢了。翌日,雍正见状元上朝,笑问他昨晚玩了什么这么开心,王云锦如实回答,雍正便从袖中拿出那张失踪的牌,笑道:“不愧是状元!”
慈禧太后在晚年非常喜欢纸牌游戏,特别是在宫中,她喜欢玩麻雀戏来打发时间。宫女们甚至每天都会带着几千现金陪伴她娱乐。
清宫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清代纸牌,这些纸牌精致而富有艺术感,成为了当时宫廷文化的一部分。直到清末,西洋扑克的传入给传统纸牌游戏带来了新的变化,宫廷里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纸牌类型。
总之,叶子戏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纸牌游戏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,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,不仅在宫廷中盛行,民间也同样喜爱。时至今日,叶子戏依然在一些地方得到保留,成为了乡村社区老人们的重要娱乐方式。
[参考文献]
[1] 陈红,赵辉云,李丹,高瑞,梅赛雅,张芯萌. 叶子戏图案的应用方法[J]. 西部皮革. 2022(09)
[2] 方俊琦. “叶子戏”考辨——兼论“叶子戏”[J].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. 2015(03)
[3] 李鑫. 内蒙古民间纸牌再生设计研究[D]. 内蒙古大学 2020
[4] 袁雯娟. 安徽长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[D]. 苏州大学 2016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